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16:21:00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佳秀子 通讯员 孙永霞
走进叶天泰的工作室,一股消毒水与漆香交织的独特气味扑面而来。他正在修复一件2000年前的汉代漆耳杯。由于长时间埋藏于地下,这件漆耳杯已发生变形,表面漆膜起翘打卷。叶天泰戴着医用手套,用棉签轻轻蘸取特制保湿剂,小心翼翼地浸润着脆弱的漆膜。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文化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青年教师叶天泰,是一名大漆镶嵌髹饰技艺传承人。5年前,他加入了湖北省博物馆饱水木漆器保护专家李澜领导的团队,先后参与完成十多件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以及多个出土墓葬中饱水木漆器的修复工作。经叶天泰精心修复的一些木漆器已经在湖北省博物馆“楚国八百年”展厅展出。此外,叶天泰还参与了大漆镶嵌髹饰技艺的推广及数字化工作,致力于让大漆镶嵌髹饰技艺“火起来”“潮起来”。
在0.1毫米误差中“唤醒”战国漆豆
漆器在中国拥有超过8000年的历史,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漆器装饰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和其他文物修复工作一样,漆器修复要求极高的耐心,需要修复者静下心,耐得住寂寞。有时,一整天的努力仅能修补指甲盖大小的面积,而完成一件文物的修复往往需要以年为单位的时间长度。最令叶天泰印象深刻的,是修复一件湖北云梦睡虎地墓葬出土的战国漆豆。
叶天泰至今依然清晰记得初次见到那件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战国漆豆时的情景:豆盘与底座出现分离迹象,朱红色漆层大面积剥落,内部木胎也已糟朽不堪。
不能贸然下手。为了准确模拟漆豆修复的效果,修复前叶天泰和同事反复做了几十次实验。“弧度的测量要精确到0.1毫米,不同的温湿度下漆膜干燥后的颜色都要一一尝试和记录。”叶天泰总结道。
修复漆器时,最精妙且关键的步骤便是补漆。叶天泰介绍,在修复这件战国漆豆的过程中,他和团队精心选用湖北恩施毛坝出产的生漆,并依据古方调配加入辰砂,使用特制的山猫笔,参照文物发掘报告记载,细致入微地还原了漆豆上的彩绘纹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确保每一笔都与原纹饰的笔势完全吻合。”
一笔一画、一刀一刻,当漆豆最后一道漆色勾勒完成,这件古老的器物终于重现了昔日的风采。
让大漆镶嵌髹饰技艺在高校发芽结果
大漆镶嵌髹饰技艺是中国传统漆器工艺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结合天然大漆(生漆)的使用、镶嵌技法以及多层髹漆装饰的复杂工艺,该技艺起源于“漆树之乡”湖北,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明清时达到高峰。
大漆镶嵌髹饰技艺的传承方式和大多数传统技艺的传承方式相同,都是师徒相授口耳相传。当传统的师徒相授口耳相传模式,遇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门古老技艺面临传承断代的危机。
如何改写这样的传承“剧本”?担任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辅导员之后,叶天泰创立了“艺绘言传大漆技艺工作坊”。他将大漆镶嵌髹饰技艺流程制作成教学视频,发送到学校公共平台,供有兴趣的学生学习。叶天泰还通过开设课程、参办展览、文化宣讲等形式,推广和普及大漆文化及镶嵌髹饰技艺、知识,让更多人了解这门传统技艺。
张少斌是叶天泰在学校收的第一个徒弟。一开始,这名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并不了解漆艺,只是抱着好奇的心态选修了叶天泰的课。这一试,让他着了迷:“在叶老师的工作室参观时,看到那些螺钿镶嵌的作品在光线下闪烁的样子,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跟着叶天泰学习彩绘和戗金(在漆面上刻线后填金)技法后,张少斌慢慢地入门了,并开始有了自己的作品。如今张少斌已经毕业,谈起这段经历时他说:“叶老师用现代设计思维解构传统技法,让我们尝试用戗金做潮流插画,结合数字设计做漆艺纹样,这些方法令我至今受用。”
在叶天泰努力下,一批博物馆工作人员、传统文化爱好者、学生加入大漆文化及镶嵌髹饰技艺的学习和传承实践中来,创作出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和实用器具。
数字化让古老技艺“潮”起来
除了专注于文物修复和教学工作外,叶天泰还积极探索将大漆艺术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新途径。例如,他将战国漆器上的朱雀纹通过数字化处理转化为限量版手机壳的设计;甚至将最古老的螺钿工艺应用到了文房用具上,赋予这些传统工艺品以新的生命。
《冬韵》系列作品是叶天泰团队对传统蛋壳镶嵌技法的一次创新尝试,该系列成功入选了安徽省首届小幅漆画作品展。他们利用鸭蛋壳替代传统的白色大漆,经过去膜、手工掰制形状、定位、多层刷漆、精准按压和微调修正等复杂工序,巧妙地将宋瓷冰裂纹的美学语言转化为现代家居装饰画,展示了古典美与现代设计的完美融合。
叶天泰指导学生创作的《竹筠疏影》漆画作品,从古画中汲取灵感,提取出深受文人墨客喜爱的“竹”元素,并运用烧箔、镶嵌、堆高等多种技法,使作品既保留了古意又展现了当代艺术的独特魅力,最终荣获武汉市高校艺术节金奖。
记者采访期间,在叶天泰的工作室里,学生们正在用电脑调整纹样设计图,旁边摆放着尚未完成的螺钿镶嵌作品。窗外,枝头新芽初绽。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