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纪念五卅运动爆发100周年,一大新展开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18:44:00    

一块近2米高的五卅殉难烈士墓残碑摆在展头,是一级文物,由蔡元培撰文,记录了五卅运动的历史背景、惨案经过,以及二十五烈士姓名、牺牲情况等。今天(31日),“热的血——纪念五卅运动100周年文物史料专题展”在中共一大纪念馆专题展厅开幕。这也是石碑自入藏以来首次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展出。一旁,多媒体影像将纪念碑与五卅运动的故事娓娓道来,为展览提供生动线索。

文汇报 袁婧摄

今年是五卅运动爆发100周年。中共一大纪念馆将历史文物与数字技术结合,打造视听融合的沉浸式体验,力求让观众在观展过程中不仅了解历史,更触摸到“热的血”的温度与厚度。此次展览创新原有的叙事方式,深挖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同时辅以多元创意展项和现代展陈理念,力求以多视角还原五卅运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建功新时代。

文汇报 袁婧摄

文物透视“热的血”

展览名为“热的血”,出自1925年6月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瞿秋白主编,为推动五卅运动的发展和进一步掀起全国范围的反帝爱国高潮作出重要贡献。

文汇报 袁婧摄

“从这一名字就可以生动呈现当时的革命激情。”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五卅运动,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华民族不畏残暴、反抗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运动。“它大大促进了群众的觉醒,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彰显了伟大建觉精神的实践价值。”

因此,此次展览中,为还原热血场景,400多平方米的展厅共计展陈了11件国家一级文物、35件二级文物和44件三级文物,是中共一大纪念馆专题展厅文物呈现最高密度的展览之一。

以残碑为例,受限于体积和重量,中共一大纪念馆动用了吊车、龙门架,整个搬运的过程历时了近7个小时。1950年上海总工会为了收集五卅烈士史料,在五卅烈士墓遗址发现了被炸断的“五卅殉难烈士墓碑”。发现时墓碑残存两截。残碑宽82厘米,长度分别为88厘米和110厘米,后经修复,将两截接上。

正如残碑碑文所写:“然自五卅惨案发生,中华民族独立运动震撼世界之伟大影响,则所耳闻目睹焉。”中共一大纪念馆陈列研究部主任房中说,五卅运动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残碑犹在,五卅精神永赓续。

文汇报 袁婧摄

除此之外,展览依托中共一大纪念馆丰厚的馆藏基础,共计展出实物127件,其中不乏鲜少露面的珍贵文物。如中国第一个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劳动组合书记部出版的《劳动周刊》,红色学府上海大学的早期章程,项英在沪西工友俱乐部工作时使用过的布包等;更精心遴选出类型丰富、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与五卅运动深度关联的数量可观的文物文献,如五卅运动期间党中央创办的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等,让观众透物知史、透物见人、透物生情。

科技连接过去与当下

“我们从去年就开始进行了构思和设计。”薛峰介绍,物理展示空间不能尽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信息,中共一大纪念馆通过多媒体展陈互动的方式,向大家生动呈现。

比如展线中巧妙融入了AI黑白照片动态色彩还原、红歌生成等互动设置,为观众打造了科技与历史深度融合的观展体验。借助触摸屏,观众可以通过点赞党开展工人启蒙教育的巧思理念,助燃工人运动的星星之火;还可以自由选择歌曲风格,定制专属的“五卅”热血歌曲,在创作中感悟革命精神。

文汇报 袁婧摄

比如,五卅运动前后中国共产党发展数据表显示:党员人数,1925年底较1925年初增长了10倍。基层组织覆盖数量,1925年底较1925年初增长了3.6倍。“文物后的背板上,我们也把原先常见的图文用几何方式进行了更多元化的突破:历史场景的呈现、生动的剪影、汇总的图表,展示在有限的空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