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获颁全球首张运营证后 合肥人距离“打飞的”还有多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16:32:00    

大皖新闻讯 3月28日,合肥合翼航空有限公司正式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全球首张民用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C),标志着低空飞行正式迈入“载人时代”。这一突破性进展意味着,合肥将成为国内最先展开eVTOL商业化运营的城市。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合翼航空计划在合肥骆岗中央公园率先推出低空观光服务,市民最快今年即可购票体验“空中游览”。

打“飞的”,市民期待吗?

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被称为“空中的士”。去年年底,亿航智能 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在合肥骆岗公园上空完成全球载人商业首飞演示,城市空中交通开始被普通民众所关注。如今,获得运营合格证(OC),意味着城市空中交通正式开启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商业化进程,市民很快就可以在合肥乘坐无人驾驶航空器体验空中飞行。

记者在骆岗公园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从事教育行业的张女士表示,“以前只在科幻电影里见过无人驾驶飞行器,现在能在家门口体验,非常期待带孩子来感受科技的魅力。”而常因通勤拥堵困扰的上班族李先生则更关注其未来应用,“希望‘空中出租车’能尽快实现A到B的通勤,哪怕价格高点,能节省时间也值得。”

只能“原地起降”,还无法“跨区通勤”?

记者了解到,这次颁发的OC,批准从事的运行种类为“留空飞行”、经营种类为“载人类”。安徽省交通厅民航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留空飞行是在特定限制条件下从事从A点到A点的飞行。也即是说,要从A点起飞,在规定范围内飞行,然后回到A点降落。

该负责人表示,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拿到OC意味着可以开展载人运营,在飞行前履行报备手续就可以起飞了。但他同时表示,尽管OC颁发是重大突破,但当前运营范围仍受限于“A到A”模式,即飞行器仅能在固定区域内起降,提供短途观光服务。若要实现跨区域的空中通勤(A到B),还需要突破多重障碍,比如民航局颁发的OC中限制条件进一步放宽等。

合翼航空市场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原地起降”到“跨区通勤”还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依赖于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新的政策标准的制定。”

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相关负责人表示,OC的取得是低空经济重大试点任务的开始,合肥将以此为契机,把安全作为核心准绳,加快建设运营保障体系相关的更多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及监管措施,助力低空经济行稳致远。

“打飞的”成出行新常态后,安全如何保障?

“取得OC后,目前公司正在做运营前的筹备工作,今年就可在骆岗公园体验低空旅游观光。”亿航智能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事飞行的航空器EH216-S 机身长5.73米、高1.93米,续航时间为25分钟、设计航程30公里,最快飞行速度可达130公里/小时,目前有4台,仍在进行常规的飞行测试。该机支持垂直起降,可应用于载人交通、旅游观光、物流运输、医疗急救等场景。

记者获悉,下一步,合翼航空将基于合肥城市空中交通枢纽港和合肥骆岗空中交通运营中心两处基础设施,在合肥骆岗公园率先开展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的低空观光商业运营。未来,该公司还将针对空中交通接驳、低空文旅观光、空中物流配送、智慧城市管理、高空消防应急、空中医疗救援、无人机行业应用、智慧起降场建设等多个场景提供运营服务。

不过,也有市民对安全性提出疑虑。退休教师王先生坦言:“虽然报道说飞行器已测试6万余架次,但毕竟是无人驾驶,希望运营方和监管部门能公开更多安全数据。”对此,合翼航空回应称,EH216-S机型已通过严格的适航认证,且合肥骆岗公园的飞行区域已部署5G-A通感一体低空智联网,可实时监测飞行器状态,保障低空飞行安全可控。

短评:

从“全球首张OC证”到“打飞的”梦想成真,合肥仍需跨越技术、制度和市场的多重门槛。但科技发展的速度超乎想象,伴随着低空载客领域安全、规范、可持续发展,在不远的将来,"空中通勤"就会像地铁一样普及。低空经济的"合肥故事"或许正是未来城市交通变革的序章。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