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你得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08:40:00    

在与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交流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自己的工作现状描述有着惊人的相似——“忙得一塌糊涂”:参加培训和读书活动、准备教学或班主任能力比赛、学校招生就业工作、准备评估材料上报……有时就连寒暑假也休息不了几天。但忙不要紧,让职校教师焦虑不安的是“一年忙到头,感觉啥都没做好”。一种对于工作价值意义的消解正在悄然滋生。

职校教师为何忙而无功、缺乏成就感?仔细分析,可梳理出多方面原因,但最能引起职校教师共鸣的原因之一,是教师个人渴望上进,但因不得法且缺乏引领,出现虽“日进”却“无功”的现象。

我认为,忙而无功的背后是职校教师专注缺失的困境。这一点在某职校机电专业李老师的经历中体现得尤为深刻。李老师曾同时承担省级课题研究、学生竞赛指导、新教师培训等多项任务。尽管每天工作超12小时,但两年后他的课题因数据不足被搁置,竞赛团队因指导不深入止步省赛,新教师培训也因缺乏系统规划效果平平。他反思道:“看似样样参与,实则样样不精。如果当初聚焦一两项核心工作,结果可能完全不同。”这种“广撒网却无收成”的挫败感,正是许多职校教师的真实写照。

如何跳出“忙而无功”的怪圈?我的答案是“你得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并非意味着“故步自封”,而是要求教师懂得取舍——面对知识的海洋、时代的巨变,职校教师所“取”的只能是必须掌握、愿意掌握且能够掌握的部分,其余的则要“舍”去。

江苏省某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张老师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当数字化教学改革的浪潮席卷职教领域时,他没有盲目追逐所有新技术,而是选择深耕“虚拟现实(VR)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这一细分方向。他利用课余时间系统学习VR开发,并与企业合作设计出一套机械维修模拟实训系统。这套系统不仅被学校列为重点课程资源,还获得了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张老师说:“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远比分散投入更有价值。”

“种好一亩三分地”的双重价值在于给职校教师带来职业定力,并由此生发出职业幸福感。

浙江温州某职校烹饪专业王老师的经历印证了这一点。尽管学校要求教师全面参与现代餐饮管理课程改革,但他始终坚守对传统面塑技艺的热爱,将非遗文化融入教学,开发出“非遗技艺与创新菜品设计”特色课程。王老师的课程不仅吸引了大量学生报名,还带动学校与当地文旅部门合作开设非遗体验工作坊。王老师说:“当我把热爱的事情变成教学的一部分,工作不再是负担,而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这种幸福感的背后,是“一亩三分地”赋予教师的定力。当前,职教领域各种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教师稍不留意就会乱了分寸。一些从教多年的教师感慨:“从多媒体到数字化,新技术令人眼花缭乱,忙到最后反而对教学不知所措。”然而,当教师明确了自己的核心领域,便能从喧嚣中抽离,在专业深耕中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正如张老师和王老师的故事所示,专注带来的不仅是成果,更是一种“知道自己能做好什么”的从容。

但守住“一亩三分地”并非易事。当下不少职校教师将职业成功寄托在各类比赛中,这十分危险。某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调研数据显示,近3年获奖教师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因过度追求比赛名次导致日常教学敷衍应付,甚至出现“为赛而教”的功利化倾向。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违背了“一亩三分地”的本质——它需要教师用心耕耘,与外在荣誉无关,正如老农不会因未获评“种粮能手”而荒废自家田地。

《2022年中国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报告》显示,约半数的职校教师认为“工作内容过于分散”是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而专注某一领域的教师中,绝大部分表示“工作成就感显著提升”。

职校教师的“一亩三分地”,既是抵御浮躁的锚点,也是专业成长的沃土。它要求教师在取舍中明确方向,在专注中积蓄力量,最终将琐碎的工作升华为值得坚守的事业。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对职校教师而言,这件“大事”或许就藏在那片用心耕耘的“一亩三分地”里。

(作者系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原副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23日第15版

作者:刘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