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刘慈欣发问:当AI开始批量生产“三体”,我们该怎么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1:02:00    

“当AI开始批量生产《三体》级别的作品,我们该怎么办?”在2025中国科幻大会现场,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发问振聋发聩。他认为,随着AI技术的发展,人类科幻作家有可能会被AI取代。

今年年初DeepSeek火爆全网,与此同时,中国科幻市场规模已经连续两年超过千亿元,2023年和2024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分别为1132.9亿元和1089.6亿元。

刘慈欣对未来的担忧和中国科幻市场的火爆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千亿市场的聚光灯下,技术与产业的融合正推动行业不断发展。然而,这场由技术驱动的变革背后,技术伦理、创作同质化等隐忧亦逐渐浮现,引发业界对“科幻热”的冷思考。

千亿市场究竟有多“火”

“平均每天有两本科幻新书出现在市场上。”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吴岩介绍,2024年出版的科幻新书共758本,中国科幻阅读产业2024年总营收35.1亿元,同比增长10.7%,2017年-2024年持续增长。

其中,科幻有声书、科幻广播剧营收为5.8亿元,同比增长26.1%,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不少人在开车时喜欢听科幻小说。”在《2025中国科幻产业报告》编制过程中,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姚利芬惊讶地发现,车载设备中出现了很多科幻有声小说。

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中国科幻产业消费市场报告》从多个角度剖析了中国科幻的消费市场。其中显示,消费者对中国科幻作品的内容质量与原创性总体表示高度认可,特别是在时空想象、未来城市等科幻元素上,反映出公众对作品思想深度与艺术表现的高度期待。

“消费者普遍对中国科幻产业的未来持乐观态度,尤其对资金投入与产业宣传呼声强烈,表现出对科幻产业创新与突破的迫切需求。”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玲说。

“在巴西,中国科幻搜索热度值在两年内实现了近10倍的增长。”中国科幻大会上发布的《中国科幻海外新兴市场传播报告2022-2024年》显示,中国科幻在新兴市场热度飞速攀升,尤其是在巴西表现突出,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和秘鲁等市场也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增长。

中国科幻产业在突破千亿市场规模的同时,正迎来一场由技术革新驱动的深刻变革。蓬勃发展的市场背后,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能——从AI辅助生成剧本、构建世界观,到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宇宙探索场景,技术正在突破传统创作的边界。正如《2025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指出,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引入成为科幻微短剧创作中降本增效、激发潜力的有效手段。而开源大模型更助力作家突破知识局限,实现多模态叙事创新。这不仅是科幻从“纸上奇观”到“可触现实”的跨越,更是技术与人文的双向奔赴。

科技赋能科幻产业

人机融合小说《天命使徒》70%的文本由人工智能生成;国内首部AIGC科幻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上线,人工智能深度介入了剧本策划、角色塑造和场景构建等环节……

“AI技术已深度融入中国科幻产业。《天命使徒》小说标志着科幻叙事方式的变革,《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科幻短剧预示着科幻影视制作模式的转变。”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教授崔亚娟介绍,在核心技术集群化方面,成都的AI与云计算集群为科幻产业发展提供了智能驱动力,上海影视特效技术群构建了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上海科技影都发布了AI创制生态中心项目,构建AIGC赋能的公共服务平台。

“在科幻产业的链条上,AI技术的应用已扩展到了全方位的内容创作与传播。”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陈楸帆介绍,在内容生产环节,AI不仅能够辅助生成故事梗概和初稿,还可以进行跨媒介转化,将文字脚本转为分镜头的剧本。在视觉的呈现方面,通过AI图像生成工具可以将文字的描述转化为精美的概念图和场景设计;AI还可以直接生成视觉短片,为科幻的市场化提供了新可能;在影视工业中,AI正在降低一些特效技术的制作门槛,使得中小成本的制作也能呈现出宏大的宇宙想象。

在科幻产业中,VR、AR等技术也得到较好应用。崔亚娟介绍,VR、AR等技术打造了全新的科幻场景。比如,《三体:远征》VR沉浸式游戏,通过虚拟引擎,利用自由度全景模式动态光效追踪等先进技术手段为用户带来沉浸式的体验。

《2025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4年科幻剧本娱乐板块营收达到3186万元。吴岩表示,科幻剧本娱乐逐步迈向内容精品化、运营精细化阶段,营收呈现上升趋势,科幻主题密室逃脱凭借互动科技和沉浸式体验提升,正在推动产业结构性转型。

在AI、VR、AR等技术深度介入科幻创作的今天,人类作家与智能工具的协同关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构。技术革新虽然为科幻产业带来了剧本生成效率提升、场景建模智能化、叙事素材库扩容等突破,但作品的终极艺术判断权是否还掌握在人类作家的手中呢?

“智能协作者+惯性破坏者”

“优秀作品的出现能很好地推动科幻产业的发展。”吴岩说,2024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比2023年减少约43.3亿元,其中科幻影视产业营收减少48.8亿元,“其中的差别就在于2024年没有类似流浪地球系列的优秀作品”。

“想象力是优秀科幻作品的原动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表示,想象力消费的时代来临了,网生代、游生代受众对游戏、科幻等“想象力消费”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但AI好像并没有足够的想象力?”苏州大学传媒学院讲师吴福仲发现,使用AI工具生成科幻相关的图片大都是赛博朋克风格,对于未来的想象非常死板。“如果语言训练的基础数据库、图像库、元素库都来自既往的想象,科幻作品就不会突破原有想象的框架。”

“利用AI进行创作的时候,技术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正向赋能,还有可能是限制。”吴福仲说,科幻创作者要审慎地去使用AI技术。

针对这种情况,吴岩提出,当代作家需转型为“智能协作者+惯性破坏者”。他解释,AI可以替代部分基础写作功能,这要求作家突破固有思维模式,例如利用AI生成非线性叙事结构或跨媒介内容。要成为AI时代的作家,需要对智能体协同写作和科幻创作中的所有“惯性”事物进行深入了解。

而陈楸帆给出的答案是,“作品最终艺术判断和价值取舍仍然掌握在人类作家的手中”。他认为,对于新时代的科幻作家,AI是科幻创作的“好帮手”,而并不能取代人类作家。他认为要形成一种人机协同的创作模式,不是简单的工具应用,而是一种全新的创作范式。

早在2017年,陈楸帆就开始了与AI的共创模式的探索,在一些短篇小说中,他会使用自制的大模型进行情感发散和灵感迸发。

“AI+科幻的创新组合下,作家们可以通过AI辅助构建更加庞大复杂的世界观设定,突破个人知识的边界,也可以通过人机协作进行多线索的情节推演,拓展叙事的可能性。”陈楸帆表示,目前,以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大模型展现出了强大的文字生成能力,可以协助作家进行情节构思、背景设定、人物塑造,甚至初稿创作。

正如2025中国科幻大会的“科幻+人工智能”专题论坛总导演王之纲所言:“AI的算力将催生多模态人机协同,在智能时代创造新奇迹。”在这一进程中,如何在创新与伦理间找到平衡,如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命题。科幻与AI的共生,或许正是解答这些问题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