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LNG冷能养出“天价鱼”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10:19:00    

“走,放水时间到了。”4月13日上午,盐城市滨海县陶湾海洋牧场陆上冷水鱼养殖试验基地内,技术员王晨浩走向输水管道源头准备开阀。随着阀门开启,经过液化天然气(LNG)冷能处理的海水涌入养殖池——这里藏着我国首个“LNG冷能+智慧渔业”的创新密码。

冷能“变废为宝”破解生态难题。在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LNG接收站,零下162℃的液化天然气需与海水换热后输送,这一过程每年可释放约348万吉焦冷能。“若直接排海,会导致局部海域降温破坏生态。”滨海港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欢解释。而养殖高经济价值的冷水鱼,控温是最大的限制条件。如今,这些冷能将换热海水温度降低5℃,通过一条直径16厘米、长2000米的管道,每天3次定时输送到养殖基地,成为三文鱼、多宝鱼等冷水鱼类的“天然空调”。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渔业样板。“第一次尝试这种模式养海鱼,能不能养好,一开始我们心里也没底。”王晨浩坦言。基地技术团队搭建海水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针对滨海近海泥沙量大、水质不稳定等特点,提升原水处理工艺,减少换水率,让水质更稳定,同时多方请教水产专家,不断调整养殖参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刘宝良多次实地考察后表示:“只要提供合适的水温、水质、饵料,就能实现洄游性冷水鱼的近海或陆上养殖。”

智慧管理提升规模养殖效益。在基地内,10多个圆形养殖池分列两侧,池内水位、溶氧、温度和水体交换量等数据都能通过物联网平台实时监控。王晨浩一边检查设备,一边在智能管理系统记录鱼群生长情况。“这批三文鱼去年投放时约200克重,两年能长到10斤,预计每斤能卖100块。”王晨浩透露,正在扩建的二期项目达150亩,设计年产能24吨。

目前,基地每天利用冷能6吉焦,相当于节约用电1680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935公斤。

“冷能经济链”持续延伸。除冷水鱼养殖外,制冰厂、冰雪大世界、冻干果蔬厂、算力中心等冷能应用场景正加速落地,昔日的“能源黑洞”正转化为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绿色引擎”。(撰稿丨胡贝 摄影丨滨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