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持续布局车载与XR业务,森海塞尔加速跨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11:32:00    

如果你能够穿越回20世纪的欧美地区,笔者非常建议你去那里的农舍和车库里看一看,尤其是和里面正在工作的人建立联系,尽管他们看起来其貌不扬,并且似乎也没有深厚的资本支持,但如今很多为人所熟知的全球公司,发展的起点都在这些不起眼的车库和农舍,像是苹果、惠普、迪士尼等等。

1945年,33岁的德国电子工程师Fritz Sennheiser也选择在农舍里开启创业之旅,如果你是一个对耳机、麦克风或者在线会议周边硬件有所了解的人,一定猜到了,这家已有近80年历史的公司,正是“森海塞尔”。

作为一家典型的欧洲中型家族企业,截止2023年底,森海塞尔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2000名员工,公司的研发中心、子公司和经销商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如今它的掌门人,正是Fritz Sennheiser的第三代传人Daniel Sennheiser和Andreas Sennheiser两兄弟。

近日,在森海塞尔位于北京的办公室内,笔者见到了Daniel Sennheiser,他分享了自己关于专业音频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传统音频产业结合;VR浪潮如何带动沉浸音频业务以及混合办公、智能车载等新场景的兴起为企业带来了哪些机会等话题的看法。

企业的“盘子”不是越大越好

之所以对“森海塞尔”这家公司产生兴趣,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作为一名有11年Hi-Fi发烧经验的“发烧友”对于音频品牌以及相关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追溯起来,个人买的第一幅头戴式耳机应该就是2006年前后购买的森海塞尔PX 200,可折叠的设计加上相比之前耳塞可谓“降维打击”的音质,让当时身为初中生的笔者第一次打开了对音质产生追求的大门。

有趣的是,最近一次在音频硬件上的投资同样来自对这个品牌的买单,它便是上半年购入的HD 490 PRO监听耳机。除了个人的原因以外,森海塞尔身上还有一些值得探索和思考的地方,比如为何能够在相对小众的赛道做到领先并持续运营、发展的背后原因,并且在近两年做了一些在国内企业看来很难理解的决策(出售消费级音频业务、部分脱离C端市场)。

1968年,随着森海塞尔推出HD 414耳机,公司开始进入消费电子业务板块,在这款产品上有几个标签,其中最特殊的便是“全球首款采用开放式设计的耳机”,而开放式结构,很快便成为了高端耳机的统一配置。此后,森海塞尔又推出了一系列经典型号,包括HD 25、HD 600、HD 800、IE 800等等,即便是很多非发烧友,也都或多或少地听说过这些型号。

2022年,森海塞尔宣布将其消费电子产品业务出售给瑞士的Sonova集团,这与很多人认知中“企业就应该B端、C端两条腿走路”的认知很不一样。

森海塞尔的消费电子产品线有多广?旗下最入门的耳机MX、CX系列,只有百元左右的价格,而最贵的HE 1(奥菲斯,也被称为“大奥”)售价则达到了近50万元,而后者也一直被认为是“耳机党的梦想”,像是王思聪当时就因为直接买了两套HE 1而登上热搜。

因此在笔者看来,与相同赛道的铁三角、舒尔、AKG等厂商相比,森海塞尔在个人音频领域的影响力依然存在,而它却选择更专注于发展专业音频解决方案 ,这是很多人难以理解的。

Daniel Sennheiser对此表示:“在此之前,森海塞尔一直兼具专业业务和消费电子业务,我认为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在于找准自己的定位和赛道。过去的2年多时间,我们发现在剥离消费级业务后,团队能更好地专注于满足专业客户的实际需求。比如,专业客户需要更多的咨询服务,需要我们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制定和明确解决方案,还有售后服务和持续的维护服务等等。”

盘子里的蛋糕也许不是越大越好,而是选择自己最适合的那一部分,笔者认为这是这家德国企业在这次事件中可以给很多企业的启示。

跨界破圈,不是企业唯一的出路

正如前文所说,森海塞尔的起步并没有什么深厚基础,能够让它从一间个人创办的小型实验室逐渐成长为一家公司的契机,是来自于为西门子提供测量仪器和其后话筒组装业务的成熟,在获得大公司业务委托的同时,森海塞尔也开发了自己的话筒产品,并先后推出了电容式话筒、无线话筒系统等。

目前市面上依然能够买到的MD 421动圈话筒,是森海塞尔1960年开发的产品,至今已经生产和销售了超过60年时间。从这些产品和技术上就不难看出音频领域的一大特点:与很多新兴行业相比,音频领域的技术的迭代速度相对缓慢。

但缓慢并不等于没有竞争和技术门槛,实际上,在森海塞尔的竞争赛道里,很多品牌的起步都比它还早,很多美国音频品牌的发展历史都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森海塞尔之所以能够在后发的情况下不落于下风,笔者认为和它的企业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Daniel Sennheiser表示:“和很多公司不同的是,相较于竞争,我们更关注我们的客户和我们自己的好奇心,在公司里,我会鼓励大家不断尝试新事物,并让我们的工程师们自由发挥,寻找全新的解决方案,在我看来,去创造比我们昨天做的更好的东西,创新也会随之而来。”

其中一个例证便是森海塞尔开发的无线多通道音频系统(WMAS)。早在1957年,森海塞尔和公共广播公司NDR共同开发了的第一款无线麦克风系统“Mikroport”。在无线麦克风系统领域,森海塞尔的最新成果则是其今年刚刚发布的Spectera双向宽带解决方案,采用了森海塞尔的革新性无线多通道音频系统(WMAS)技术。Spectera的1个19英寸1U基站最多能够支持64条音频链路(32路输入/32路输出)。

可能很多人对此并没有什么概念,但我们日常看到的很多自媒体、KOL、vlogger,基本都会看到他们衣服领口挂了麦克风,通常的消费级麦克风,一般只能做到一拖一或者一拖二,即便是这样,很多这类产品依然会出现麦克风之间断链、信号不稳定的情况。

而森海塞尔的无线多通道音频系统(WMAS),则是面向复杂的大型和超大型舞台应用,场景信号要复杂的多,举例来说,通过它,一个1U基站就可以满足高达32人乐队的无线话筒应用。

其实比起这项技术本身,笔者反而觉得森海塞尔的这种研发方式会更值得一些企业去思考。很多时候,企业都会专注在“切换赛道”上,通过频繁地切换赛道来寻找捷径、更容易地建立壁垒,但其实有时候专注在一件事上,也许就能够建立起所谓的技术创新高地,关键在于能否挖掘出足够多的技术潜力。

无论是经典型号的产品能够在市场中持续获得影响力,亦或是通过已有的技术路径加上不断研发催生出的技术迭代,这些都是森海塞尔能够从一个农场实验室变成为一家全球企业的原因。

AI、VR和音频,新技术与传统赛道如何产生交集?

音频设备的目的,就是忠实地记录并保存声音,而“生成式AI”的最大特性,在于它的学习和创作能力,像是最近火爆全网的“雷军语音包”就让AI能够以假乱真地以雷军的身份去发表各种言论,甚至评论区里都有很多人在追问雷军本人是否发表了那些言论。

站在视频剪辑和内容创作的角度,能够有一款为大家所熟知的语音包出现,让很多内容都变得更加有趣。但当AI创造的声音开始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视频创作、导航语音包、在线会议等领域中,对以“声音录制”“还原”为要务的专业音频行业也会带来影响。

在Daniel Sennheiser看来,“很多人可以创造声音,创造音效,但这以前用合成器就已经可以做到了。只是现在技术更好了、更逼真了。但是就像不会因为有了数码摄影,大家就放弃拍照一样,先进技术如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用户,一直都是我们在探讨的话题。”具体到“声音”这件事上,在这个AI生成内容越来越多的时代,人们依然在追求“真实的声音”。

“尤其是对于现场音乐,我们观察到,尽管有了人工智能生成的声音以及各类虚拟环绕声技术的加持,但人们却越来越多地回到现场音乐会。因为他们想要那种真实的感觉。所以我常说,我们不是制造麦克风,我们的业务是创造令人震撼的、起鸡皮疙瘩的瞬间。我们打造的是那种你坐在音乐会中,觉得‘哇,这是一个特别的时刻’的感觉。”Daniel Sennheiser提到。

同时,AI也已经在很多“创作还原”以外的地方被应用,“在其他一些场景,AI能够很好地与应用场景相结合,发挥作用。比如在线会议,我们的产品通过使用AI来区分语音和噪音,并将二者区分开,让沟通更加高效。在生产过程中,我们也已经广泛地使用AI来识别缺陷、进行测试并优化我们的供应链。”Daniel Sennheiser告诉笔者。

针对混合办公和教学场景,森海塞尔也推出了一系列麦克风解决方案,像是TCC 2和TCC M天花阵列麦克风,森海塞尔称其为:天花阵列麦克风解决方案(TeamConnect Ceiling Solutions)。

与传统的桌面麦克风或者会议一体机相比,它的优势在于不需要考虑麦克风的特殊摆放位置,这些阵列麦克风会自动捕捉讲话者的声音,实现实时追踪和不同发言人之间的智能切换,并消除空调、风扇等设备的噪音,从而提升音频质量。

Daniel Sennheiser认为,未来,混合办公和教学、车载系统以及虚拟现实,都是能够进一步发挥音频技术潜力的赛道。

车载音频方面,森海塞尔会专注于通过软件算法实现在汽车空间里打造“沉浸式音频”,Daniel Sennheiser也明确表示,公司并不会去生产车载音响或者其他类型的硬件。目前,其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新smart精灵5车型、大众汽车旗下品牌Cupra和英国跑车制造商摩根汽车(Morgan Motors)的多款车型上。

对于虚拟现实领域音频技术的应用,Daniel Sennheiser表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们就在沉浸式音频领域进行了研究。从双耳音频、四声道音频,到现在的沉浸式音频,我们称之为AMBEO。AMBEO的沉浸式音频技术能够创造出可以讲述故事、唤起情感、连接世界的沉浸式音景,均与现有的标准兼容,例如杜比全景声(Dolby Atmos)。”

此外,笔者还了解到,森海塞尔的另一款AMBEO应用——适用于沉浸式音频内容创作的Dear Reality的visionOS app已在苹果2024全球开发者大会中亮相。

作为传统赛道,尤其是与当红的AI、图像等技术相比,音频技术的进步往往是“非显性”的,从发展历史来看,早在1857年,世界上就已经诞生了“录音机”的雏形,然而直到今天,人们依然无法做到对所听声音的完美还原,而这相信也是包括森海塞尔在内的一众音频厂商的终极目标,即:当你迈入虚拟世界时,你会相信所看到、所听到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完全一致。(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 | 邓剑云 编辑 | 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