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10:47:00
当每天第一缕阳光爬上贵阳市南明区法院街老素粉店的招牌,排队的人群已蜿蜒至街角。
“要酸粉,加溏心蛋!”话音刚落,穿蓝布围裙的老板利落地拿起一枚鸡蛋往锅沿轻轻一磕,锅中立刻响起“滋滋滋”响声。
不一会儿,排队快10分钟的白发老者端起碗便往店门口的小板凳上一坐,“吸溜吸溜”开始嗦粉。
法院街老素粉
烟火气,从何处燃起?答案藏在老街小巷中的一砖一瓦、一柱一椽中。
如老素粉店一样的场景,在贵州无数老街小巷中还能找到。旧时光与新潮流碰撞,烟火气与“潮经济”相融共振,毛细血管般的街巷,正为城市注入澎湃的消费活力。
改造“唤醒” 商业“焕新”
3月27日,华灯初上,贵阳太平路街边吉他手的拨片扫过弦,歌声中混着“恋爱豆腐果折耳根随便加”的吆喝,路边的市民游客一边听歌,一边就着烧烤小吃,喝茶品酒。
很长一段时间,贯城河畔的太平路,河道被浇筑盖板,玉带桥、龙井亭湮没于时光。
太平路街区改造提升项目
2023年,优化城市品质、提升经济能级的民生工程——太平路街区改造提升项目启动,项目以贯城河揭盖为契机,串联周边历史文化遗迹、商业街区,整体塑造贵阳特色城市文化空间,实现生态河道景观恢复、文化记忆精彩复现、经济活力价值提升。
“消失”近20年的贯城河重现水清河晏,太平路也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焕然一新。
太平路打造的“小福猴”IP
改造后的太平路打造的“小福猴”IP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在业态上也围绕“一街一场一星一眼”完成了品质升级,在对原有170家商户进行全面焕新和门店装修升级的基础上,招商引进26个新品牌,首进品牌占比57.69%。数据显示,2024年6月到11月日均人流近5万人。
3月2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第二批)的通知,贵阳市云岩区新华印刷厂危旧厂房提升改造项目和太平路街区改造提升项目入选,系贵州省城市更新项目首次入选。
太平路街区改造提升项目
近年来,贵州多地把推动特色商业街区建设作为城市更新、消费扩容的重要抓手,毕节市七星关区以“提升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通过老旧小区改造与商圈能级升级“双轮驱动”,七星关区公园路商业步行街就是一个其中代表。
“公园路商业步行街以‘网红市集+多元业态’模式脱颖而出。自2022年开市以来,通过将‘餐饮+观演’‘购物+休闲娱乐’‘社交+健康’等不同业态混搭,形成沉浸式消费新体验。”公园路商业步行街相关负责人说。
数据显示,目前,公园路商业步行街商户入驻率达95%,提供就业岗位约3000个,年直接经济效益超1000万元,带动周边收益约3000万元。
“街”续文脉 活力复兴
“再远一点,把整栋楼都拍进去。”周末的傍晚,曹状元街的灯笼次第亮起,穿汉服的少女举着状元雪糕,让伙伴拍下自己与状元楼的合影。
曹状元街全长213米,清朝光绪年间贵州第一位武状元曹维城曾在此生活,街道因此得名。
2023年9月28日,经过改造焕新的曹状元街区一期正式开街,当年国庆期间便创下25.7万人次、968万元销售额的纪录。
曹状元街开街期间(受访单位供图)
改造后的街区打造了状元雅集、武状元坊、状元阁、状元楼等文化景观,以清朝武状元曹维城故事为核心的元素处处可见。
不仅保留了老味道,又增添现代化的新元素。南门口肠旺面、李兰英湖南面等大量新老店铺的入驻,让市民游客不仅可以体验到状元文化,还能品尝到各类美食,感受独特的文商旅融合氛围。
贵阳市曹状元街
3月24日,黔西南州2025年“布依故里·生态册亨”专场音乐会在兴义大佛坊举行。舞台中央,一袭靛蓝布依服饰的布依族姑娘们踏着《恋恋布依》的旋律翩然起舞,台下观众举着荧光棒轻声应和。
作为兴义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地段,大佛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嘉庆年间。如今,兴义市对大佛坊及其周边进行全面升级,不仅对历史建筑进行了修复,更以现代设计理念赋予其新活力。
升级后的大佛坊从几家商户发展到几十家商户,日均客流量从不足百人增长到如今的万余人。
融入文旅 带动多元化消费
一大早,贵阳市民生路彩航果业的铁锅已翻腾起金黄的波浪。老板娘杨婷婷将切得薄如蝉翼的土豆片倾入油锅,滋啦声中,焦香麻辣的气息撞开晨雾。
山西游客沙滨拖着行李箱挤进队伍,接过两袋刚出锅的土豆片,又匆匆扫码填下快递地址:“给朋友寄两包,让他们也尝尝这口贵州脆响。”
贵阳市民生路彩航果业门店
近年来,贵阳贵安致力于推动旅游业发展,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围绕爽身、爽心、爽眼、爽口、爽购、爽游,全力打造“爽爽贵阳”城市品牌。
在“爽口”方面,贵阳将更多深巷老街打造成美食打卡胜地,让游客感受人间烟火的同时,充分领略贵阳唇齿留香的美食魅力。
贵阳民生路路牌
贵州向吉远航商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项目经理、民生路好吃街负责人张正强介绍,民生路好吃街于2024年9月20日正式开街,这里拥有近4000平方米超大潮流美食空间,游客可以在这里一站式吃遍贵州所有美食。
“最多的时候,每天要发走几百单,都是外地游客现买现寄。”杨婷婷说。
这条不足300米的老街,正以舌尖为纽带,让文旅热度化作“真金白银”。
市井长巷聚拢人气,老街小巷好吃也好玩。
那个年代一条街
忙碌的打铁匠、老茶馆的倒水伙计、沉默寡言的老鞋匠……在铜仁万山区朱砂古镇“那个年代”一条街,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工业古镇昔日的热闹。
那个年代一条街
踏入“那个年代一条街”,怀旧气息迎面袭来。古朴建筑保存完好,街道楼房修旧如初,老矿工悠然门前品茗,空中回响着经典老歌的旋律。
文脉可触、消费可感。那些毛细血管般的老街小巷,正以独有的“贵州范”回答着新消费的时代命题,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叠中,老街小巷的烟火永不熄灭。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朱登芳
编辑 李雪雪
二审 管云
三审 岳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