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具身智能“泡沫论”争议再起:资本如何平衡短期回报与长期技术发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07:23:00    

近年来,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然而,随着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项目”的言论曝光,具身智能“泡沫论”成为热议焦点。这场争议不仅揭示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复杂角色,也引发了对投资哲学的深刻反思。

朱啸虎在2025上海交通大学校友投资年会上表示,具身智能行业当下缺乏清晰的商业化路径,尽管共识高度集中,但资本仍存在退出机会。他认为,具身智能必然经历泡沫期,未来将出现“DeepSeek时刻”,即行业回归理性、找到真正商业价值的阶段。这一观点迅速引发业内争议。支持者认为,朱啸虎的退出是对“伪需求”的剔除,是对资本效率和商业本质的理性回归;而反对者则认为,具身智能赛道前景广阔,需要长期主义眼光,短期内的泡沫是新兴技术发展的必经阶段。

争议的背后,是资本短周期回报逻辑与硬科技长周期发展规律的冲突。具身智能作为一项前沿技术,其商业化落地需要时间和技术积累。然而,资本市场的逐利性往往更关注短期回报,这使得两者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具身智能领域的创业者普遍认为,AI和具身智能并非能快速盈利的项目,不能仅依据眼前所见就否定未来。技术的突破和产业的成熟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而资本的耐心和远见将成为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3月,“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各地政府随即密集出台扶持政策。例如,北京市计划在2025~2027年投入资源,加速实现具身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在投融资领域,具身智能的热度也掀起新的浪潮。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26日,我国具身智能领域共发生投融资事件42起,投资金额达42.21亿元,远超2024年同期的50%。国资与科技巨头的持续加码,进一步凸显了行业的长远潜力。

然而,具身智能领域部分技术仍处于摸索阶段,商业化路径尚不清晰。资本如何在短期回报与长期技术发展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资本需回归理性的算账逻辑,关注资本效率、商业本质和行业周期;另一方面,资本也应接纳技术发展的非线性特征,具备长远眼光和务实考量。既不能因短期内难以看到盈利前景就匆忙离场,错失技术爆发带来的红利;也不能一味沉溺于技术理想,忽视其商业可行性。

具身智能“泡沫论”的争议,促使各方重新审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定位。在全新的科技时代,需要新的投资哲学。资本不仅需要关注技术的商业化潜力,更应支持技术的长期发展,助力构建产业生态。只有如此,才能在技术与资本的共生中,推动具身智能领域的持续创新与突破。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