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15:12:00
4月16日,工信部召开了一次关于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小范围会议,吸引了全国汽车行业的目光,成为几乎所有媒体关注的焦点。其背景是约20天前一场源于“智能驾驶”的惨烈交通事故及其汹涌舆论,以及围绕汽车“智驾”问题的种种争论和反思。
去年以来,全国各地源于“智能驾驶”的乱象频频出现,导致重大伤亡的交通事故不断,几乎酿就事故的严重交通违规事件更是层出不穷,遍及大江南北。
据悉,会议上工信部相关部门对于智能驾驶产品、技术的市场推广应用明确提出了更为严格规范的要求。其中包括:一、不允许所谓的用户公测,必须明确充分验证安全性之后再推向市场;二、不能扩大宣传,不能出现自动、自主、高阶智驾等用词,禁用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远程遥控等功能宣传,现有技术能力的规范说法是“组合辅助驾驶”;三、当用户无法及时响应接管请求时,驾辅系统应执行最小风险策略,保证车辆安全。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工信部此次“出手”,为火热的智能驾驶降温,既是对市场的一次纠偏和洗牌,也是对当前新能源汽车乃至整个汽车业“智驾”发展中最新矛盾问题的一次集中总结与“曝光”。
近年来,智能驾驶已成为新能源汽车最具吸引力的优势性能,供求皆火热,行业经历了“火箭式”的成长。一派繁荣之下,“智驾”发展究竟遭遇了哪些瓶颈,又面临怎样的“新坎”?
“智驾”缘何屡屡脱缰
“智能驾驶”缘何屡屡脱缰,造成一系列严重的新问题?
汽车业专家的一致看法是,现有“智驾”的实际技术水平还不够成熟,大部分还处于辅助驾驶层次,远不敷市场需求;且这种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行业激烈竞争的刺激甚至催化,背后是商业资本的急功近利。简单地说,夸大宣传不成熟“智驾”技术,误导用户过度使用,便是最为突出的诱因。
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戈凯告知,根据我国2022年3月1日起实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驾驶自动化分为六个等级,当下部分厂商对外宣传的“高阶智驾”大多只是L2级,需驾驶人持续控制车辆。然而,为抢占市场,很多车企营销宣传刻意模糊“辅助”与“自动”的边界,通过“全场景”“零接管”等话术将L2级功能包装为“类L3”,导致消费者误将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让消费者误以为可以完全信任“智驾”。
从技术规范到行业生态治理、市场监管,如何遏制脱缰的“智驾”,使之回归科学理性与产业进步规律,回归可持续健康发展?
戈凯建议:首先,规范企业营销行为。企业应严格参照国家标准GB/T40429-2021等相关规定,规范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功能命名、表述方式与宣传内容。其次,履行告知义务。在当前“人机共驾”最新使用场景下,车辆交付前或交付时,针对新用户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驾驶技能的常态化培训。此外,强化智能网联汽车市场监管。要从“运动式整治”到“制度性约束”。
车尚未真正智能的背后
汽车本身并不智能,是当前“智驾”发展的另一个“新坎”。
“车路云”一体化系统是汽车智能网联化发展的基石,也是“智能驾驶”大规模市场推广的关键。作为车端真正实现智能化的支撑,迄今为止我国路端和云端的智能基础设施还远未完善。
智能网联车领域知名专家、江苏天安智联公司董事长杨雷坦言,当前我国的“智能驾驶”远未达到能够让用户安全使用的水准,没有真正实现“车路云”一体化。近期电动车事故问题,车祸的关键原因是驾驶人以为车能够完全智能驾驶,放弃了自驾,而车侧对路侧变化的感知不够,路侧也无法向车侧提供任何实时数据。通俗地说,路改了,但是没办法通知到车,车还是依据更改前的地图在行驶。
杨雷透露,“车路云一体化”系统还处于20个城市的试点阶段,其中包括我省南京、无锡、苏州,尚未在全国大范围覆盖,无法全面有效支撑汽车的智能驾驶。从去年起,已开展L3级智驾的准入级上路试点。只有当智能网联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聪明车”才能真正到来。
他建议,车端的企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厂商的“智驾”步伐放慢一些;路侧的机构与企业步伐加快一些,两端都适当调整,相向而行。利用路端能力赋能车端,弥补汽车在超视距、视觉盲区、恶劣天气等路况下智能不足的缺陷。
技术突破不可急功近利
对于“智驾”市场,国家层面多个部门已打出“组合拳”,开始转向“严管”。
4月1日实施的新国标要求车企每15分钟检测驾驶员清醒状态,L2级系统需标配生物识别与多模态监测。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联合40余家单位发布五项倡议,要求统一L2级最低安全标准,建立失效安全机制。不少省市的地方规范同样趋于严格。
专家提出,应借鉴美欧日等国家地区的做法,建立国家级智驾事故数据库、实施“智驾功能准入证”制度、L3级事故中车企举证责任倒置、开发“智驾责任险”等,有效降低“智驾”风险。
有观察者认为,国家层面强化对于智能驾驶的规范与监管,对于问界、理想、蔚来等主打“智驾”功能的新势力车企影响更大。无论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面对的是同一个全新的汽车消费市场、同样的市场需求。任何一种新技术,任何一家企业,其发展的前提是造福于人类,决不可急功近利、涸泽而渔,敬畏生命才是第一准则。
江苏经济报记者 王峻峰
相关文章
“智驾”酿成的严重交通事故多发,知名新势力车企首当其冲 智能驾驶发展面临“新坎”
04-282025年智能工厂技术国际学术会议暨数字化企业技术国际学术会议在蓉成功举办
04-27印尼鲁班工坊智能制造中心揭牌
04-27红穗“集成智能制造”产业精准对接会实现“链中取胜”
04-26华为携手产业伙伴共建SDV数字底座 加速智能汽车创新发展
04-26传艺科技上市8周年:市值增长58% 业绩波动
04-26消费品以旧换新超1.2亿人次受益 带动销售额超7200亿元
04-25突发!汽车爆炸起火,俄罗斯一名高级军官死亡
04-25行业首个《智慧社区实践报告》出炉,万科物业推出24小时“AI大脑”
04-25峰璟股份在南京成立汽车科技公司
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