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包头“解锁”全天候泵船取水模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0:07:00    

为有源头活水来

包头“解锁”全天候泵船取水模式

滨云号


抽水泵机


船体内部抽水泵机



春日,黄河之畔暖意渐浓,消融的冰凌相互碰撞,河水裹挟着春的气息奔涌向前。一艘名为“滨云号”的巨型取水泵船,稳稳地漂浮在码头水面。它的启用,标志着包头市全天候泵船取水模式正式开启,也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无限可能。

传承历史

浮船码头开新篇

包头素有“水旱码头”之称,南海子码头曾是黄河中上游的水运枢纽和皮毛集散地。回溯往昔,这里帆影绰绰,驼铃声声,来自各地的商船汇聚于此,皮毛、粮食、日用品等货物在这里装卸、中转,一派繁荣景象。历经几百年的风雨,它见证无数船只往来、货物集散,沉淀下厚重的水运文化,成为包头城市发展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光流转至今,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对水资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黄河沿岸浮船码头应运而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成为包头节水型城市建设的关键拼图,续写着与水有关的崭新篇章。

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工业城市,稳定可靠的供水体系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石,关乎工业生产的稳定运行与城市生活的有序开展。近年来,包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大青山水源工程建设,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有效缓解了城市用水紧张状况,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大青山水源工程取水口项目于2024年2月正式开工,9月实现通水,12月获得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颁发的《取水许可证》。从规划到开工,从建设到通水,包头始终目标明确——为昆都仑区、固阳县、石拐区3个工业园区提供合法有效的水源保证,持续优化水资源配置,完善城市供水体系,保障我市经济发展。

创新举措

浮船泵站不“猫冬”

在黄河干流成功争取到合规取水口,这不仅为包头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更打造了安全可靠的应急备用水源,形成了水源互补的供水新格局。

浮船泵站不同于传统固定式泵站,无须建造建筑物,大幅降低了投资成本。泵船采用先进的模块化生产,安装快捷,可有效缩短建设工期。生产过程采用自动控制系统,一键启停、操作简便。泵船进水口位于水面以下1.8米,配备4个大型万向节,能随水位自动升降,可灵活适应水位涨落,确保取到杂质较少的黄河水,且取水能力不受影响。这些优势极大地提升了城市供水的质量、效率与可靠性,既保障泵船全天候正常运行,又维持河道行洪的畅通无阻。

包头冬季寒冷,为确保浮船泵站在寒冷冬季能够正常运行,项目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建设船坞,增设闸门、钢浮箱,有效避免凌汛期冰凌对船体的撞击。强化浮船周边活水效应,防止设备冻损。这座重达700吨的全智能化、全天候取水泵船,成功填补了浮船泵站在北方地区冬季取水的空白,成为我市供水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设备维护方面,建立了专业的维护团队,运用远程监控技术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定期进行设备检修和保养,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材料,进一步提升设备的耐寒性和稳定性。

要素保障

源源不断送“养分”

浮船码头应运而生,成为我市连接生产与流通的关键节点,保障了工业生产中物流要素的畅通。它如同工业城市庞大身躯中的“心脏”,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发展所需的“养分”。

近年来,随着“两都”建设的推进,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为破解“缺水之困”,我市在再生水利用方面积极作为,出台《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和《再生水配置利用规划2023-2025年》,推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为再生水综合利用提供制度保障。组织实施再生水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实现再生水“分质供水”,形成“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全市大循环”的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2024年,实现再生水利用量6016.88万立方米,7座水质净化厂全年再生水回用率达41.47%,为工业用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补充。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我市坚持以水权交易为突破口,推进用水权市场化交易,进一步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着力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解决水资源短缺矛盾,不断提升我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力保障我市水生态、水安全。

当下,持续强化要素保障依旧是工业城市保持活力、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包头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城市供水体系,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形成水源互补新格局;同时,强化水资源管理,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积极推进水权交易市场化进程,激发市场活力,优化水资源配置,让每一滴水都发挥出最大效益。

浮船码头,不仅见证了工业城市的发展,更是生动诠释了要素保障的重要性。它如同一条坚韧纽带,一头连着历史传承,一头系着未来发展,成为包头这座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一环。

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深入挖掘水资源多重价值,打破传统单一利用模式,在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基础上,充分发挥水资源

在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综

合效益,不断创新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强要素保障,实现水资源利用最大化与最优化,包头为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包头智慧”与“包头方案”。

【锐评】

水韵赋能

绘就发展新篇

包头依傍黄河,从曾经辉煌一时的“水旱码头”,到如今黄河沿岸浮船码头的投用,完成了一次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的精彩跨越,续写着与水共生的动人故事。

城市扩张与工业发展的浪潮下,用水紧张成为一个绕不开的难题。但包头积极作为,勇毅破局。大青山水源工程取水口项目的稳步推进,精准优化水资源配置,为工业发展输送“生命之水”,彰显出城市管理者高瞻远瞩的规划眼光与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为包头水资源利用装上了“智慧大脑”。浮船泵站采用模块化生产与自动控制技术,能灵活适应水位变化,极大提升供水效率。面对北方严寒冬季,项目团队创新性地建设船坞、强化活水效应,填补技术空白,展现出强大的科技攻坚实力。

浮船码头缓解水资源紧缺难题,再生水利用与水权交易试点盘活水资源,为工业发展开辟全新水源。包头的探索,完美契合全区水资源优化理念,坚持以水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成功蹚出城市发展新路径。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策划:张建芳,周旭;记者:李春燕,常静,祝家乐)